方解温经汤


「做最有腔调的中医人」

中医经典

养生之道

膳食调理

国学文化

〖方源〗《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三两[9g]当归二两[6g]芍药二两[6g]川芎二两[6g]人参二两[6g]桂枝二两[6g]阿胶二两[6g]牡丹皮二两,去心[6g]生姜二两[6g]甘草二两[6g]半夏半升[6g]麦冬去心,一升[9g]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歌〗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运用〗

  1.本方为妇科调经常用方剂。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证。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有瘀块,时发烦热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候者。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妇人年五十所,天癸已断而病下利,似非因经所致矣。不知少腹旧有积血,欲行而末得遽行,欲止而不能竟止,于是下利窘急,至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者,血结在阳,阳气至暮,不得入于阴,而反浮于外也。少腹里急腹满者,血积不行,亦阴寒在下也。手掌烦热病在阴,掌亦阴也。唇口干燥,血内瘀者,不外荣也。此为瘀血作利,不必治利,但去其瘀而利自止。吴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瘀,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正脾气。盖瘀久者荣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

  2.《金匮要略释义》:温经汤中以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暖宫,阿胶、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和营祛瘀,麦冬、半夏润燥降逆,甘草、人参补益中气。此为养正祛邪方剂,适用于老年妇女因瘀下利,日久不愈;及妇人腹寒不孕,月经不调等症。

妇人年五十所,就是“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这一阶段。这个时候拉肚子好不了,说明什么呢?拉肚子无论分多少种,仍不出虚实两类,虚就是正气虚不能摄,实就是正气或者某种实邪郁在腹部干扰,让这里的气机无法正常运作,因而机体发动泻下试图解除这个郁阻。虚实夹杂就是两种情况都有点。本条的下利从后面的伴证来看,不是纯虚证,因为纯虚下利数十日不止不是一派死证也是一派虚寒了。实证也看不出来有某种邪的证据,所以一定是正气郁在这一带了,但表现上也不是木气郁滞克犯中土便意频频、痛泻。那是气郁在哪里了才让中土如此不安呢?有些解释说这里的下利是下血,但方后注“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单独提出这个问题了,显然这里的下利不是下血。现在的问题是气郁在哪了?后面的条文看起来都是燥热之象,暮即发热,是阳明不能敛降的一个特点。少腹里急、腹满,显示阳明降入之部位有郁阻,所以降不回来。急与满都是这里的气郁,这个部位是“营之居也”,也就是营气为主在这里不畅。而营气是专行于经络的,这里有哪些经循行呢--胃经、肾经、肝经、脾经、冲脉都走这里。

《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以提示这个“少腹里急”要考虑是冲脉为病。而原文专门强调年五十所,也明显地指向了“太冲脉衰少”这一前提。手掌烦热是腹部经络不畅,营卫之气郁于外不能回藏到太阴中土而致。脾主四肢,手掌热或手凉而出汗一般都和脾的运化有关。腹部为脾所主,所以这里的手掌烦热应是腹满的继发表现,为阳气郁在外面较重的一种情况。《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冲脉“络唇口”,则冲脉郁滞时可因为津血失养而出现本条之“唇口干燥”。这些症状都可以由于冲脉郁滞而产生,冲脉起于胞中,“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这个原因也最容易造成冲脉的郁滞。可见,冲脉郁滞是本条最简要的一元化解释,这应该比多元的解释更值得我们重视。

这种情况“当以温经汤主之”,我们再看温经汤是否可以主治冲脉的不通。按条文所述“瘀血在少腹不去”是原因,当前的复杂表现是结果。对于这样的杂病,因病程已久,单纯祛除病因机体还不能自行恢复常态时,治疗时一方面要去掉原因,一方面还要纠正当前已形成的气机逆乱。方中归芎芍丹和血祛瘀以解除病因;麦夏姜萸功能敛降以纠正气机;参草桂胶补正气以推动气血和畅。全方对于本证内有郁阻、外有气郁不能敛降的格局可共奏恢复原真通畅之效。再看具体的用药,方中麦冬用量最大,本证气郁久而呈一派燥热,麦冬降而润之正当所用,麦冬与半夏配伍以合降阳明也是经方的经典配伍,如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用此药对就具以敛降气机了,为什么还要用辛温燥烈的吴茱萸呢?并且方中群药都用二两,而吴萸用到三两,这对于一派燥热之象不是火上浇油吗?吴茱萸用在这里要做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吴茱萸功擅降逆,《伤寒论》中阳明、少阴、厥阴三篇都用到吴茱萸汤,但附子粳米汤证、大建中汤证这么严重的寒证与呕逆却又不用它,什么情况的上逆才需用吴茱萸呢?《骨空论》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这种冲脉为病的逆气是不是吴茱萸的适应证呢?《本经》云“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此药辛味极烈,是通经散寒的要药。本条温经汤证一派燥热之象而用吴萸,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用吴茱萸开通冲脉,并且它是开通冲脉的首选用药。因为如果不是取它“下气”、“开腠理”而长于开通冲脉的作用,本方根本就不应该使用它,并且用量独重。现在的病情是没有明显的寒证,但冲脉不通已成主要矛盾,所以先选用能擅入冲脉开通的吴茱萸。但它的温燥之性不利病情,所以用大量的麦冬助其降而制其燥,通经与滋养并举。同时还要用阿胶润而降之来并护血分,使吴萸之燥全无所害。参草补气化生营卫,为通经提供化源。桂枝温通而散,但现在的重点是敛降,所以桂枝用量宜小,稍有升散之力以是配合萸麦夏胶之敛降把一身气机推转匀平。气机和畅,腹部内外没有郁滞克犯,则下利自止。其它症状都是冲脉郁逆所致,故可同时解除。方后注强调“亦主”月经诸病,则此方通调冲脉的作用就更明显了,因为要“太冲脉盛”才能月事时下,月经的正常与否直接就要受到冲脉的调控。

条文中对这个以下利为主证的综合病情归纳为“此病属带下”,那么这里的“带下”是什么含义呢?此条上面的一大段原文也专门强调了“带下”这个病:“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本文出于《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开头就讲“妇人之病”,很明显是在重点讲述妇科杂病的问题。“虚、积冷、结气”都是导致气血不畅的常见原因,这些因素导致了经水断绝,持续几年尚未得愈,则血寒积结于胞宫,并且波及经络。很显然,这样的病程必然会伤及起于胞中的冲脉。后面就是具体提示“寒伤经络”的整体影响:“凝坚在上”、“在中盘结”、“在下未多”—明确指出这个历年寒积而伤经络的病情会波及一身上下。这一段是最后讲“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又明确指出这“寒伤经络”的整体状态是“同病”,什么病呢?“此皆带下”。也就是说原文中把这种表现出复杂病证的妇科杂病称为带下病,这很显然是汉代的称谓习惯,因为《史记》中也记载了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可见那时有以“带下”指称妇科的语言习惯。而妇科病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任主胞胎,杂病则和冲脉关系甚为密切。并且原文说“寒伤经络”而引发的如些诸多病象为“同病”,如果说伤及了很多经脉而出现诸多病证,应该不能叫“同病”。能这样伤一经而全身上中下全都波及的,只能是冲脉。

灵枢·顺逆肥瘦》“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灵枢·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股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从经文所述冲脉的走行及功能可知,冲脉上下内外灌渗全身,为“经脉之海”、“五藏六府之海”,故冲脉为病可表现在全身。而温经汤的主治极广,也是遍及全身的,这一点古今医家之验案甚多,我们在临床上也常用温经汤原方治诸多表现在周身的病情而有佳效。上面《灵枢》有关冲脉的条文明显地指出了冲脉不通时会出现足寒,我在临床中也发现,温经汤证最常见的一个主证也是足寒,并且整体上能判定患者为温经汤证时,与温经汤服后足寒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初服即明显改善者甚多。有常年足凉向不觉温者亦可服药后即觉足生暖意。这也应该能够作为温经汤通降冲脉的一个证据。

  温经汤能够治疗冲脉为病,那么原文所述的这些复杂病情都是温经汤证吗?也就是说,这两段条文是否都是在讲温经汤证呢?我们可以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冲脉在上凝滞日久,可呕吐涎唾。这一点结合吴茱萸汤证来看会更好理解。《伤寒论》阳明篇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这是讲有一种阳明不降而食后欲呕,并不是胃家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冲脉凝滞、冲气上逆所到。这时要用吴茱萸汤来平冲降逆,则阳明之机自合。如果服用吴茱萸汤后反而呕吐得更加剧烈,这说明冲脉主要在上焦的部位凝滞。也就是“凝坚在上”。这种服汤反剧是把上焦的寒凝散开后的一种向愈反应,呕甚或吐出涎沫后就好了。厥阴篇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说的也是这种情况,是有寒凝而冲气上逆太甚,则不仅仅是“食谷欲呕”,而是“干呕”,并且“吐涎沫,头痛”,这说明冲逆得程度更加严重时,会产生呕吐涎沫这类的表现,这是寒邪积久、浊阴不降而产生的阴浊之邪被机体排出的反应。

呕吐,说明是从胃中排出。胃中浊气积久,会继发肺气不降而生内痈。如果病情发展到了这一步,病人的整体也会消耗到“形体损分”的羸瘦的状态。《本经》云“麦门冬味甘平。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可见这种情况下吴茱萸和麦冬都是当用之品,而这正是温经汤的主药。病久血脉滞涩,温经汤全方亦当有可用之机。不过古今医家以此方治肺痈者罕有记载,本人在临床也没用温经汤治过肺痈的病人。但这样思考至少可以提示:肺痈可能会有温经汤症。肺癌而羸瘦者亦当在考虑中。

冲脉不通而在中盘结,绕脐寒疝,疝是掣引、攻冲作痛,属于冲脉为病中的“里急”。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有的时候还会两胁痛。与脏相连,应该是指不只在外周的经络循行处发生病痛,还会连及脏腑。冲脉为经络之海,冲脉在中部有结滞不通,很容易引起一身气机升降的失常,这时最容易引起的就是主疏理气机的肝胆,所以会出现胁痛。这种很象是柴胡证,如果确实是以肝胆经的郁滞为主,用柴胡剂即可取效。但这一段更重要的是提示了两个方证只在表现上看有相似之处,这对临床是有指导意义的。本人在临床中对于妇女经断前后诸证凡有烘热汗出而两胁不适者,多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多可取效。有用柴胡剂而无效者,即要辨识是否有温经汤证。曾有一女性,胁满闷短气甚,自觉周身冒凉气,时尔烘热汗出,常夜中出汗极多,眠差。初与柴胡加龙牡汤加减,无明显效果。后与温经汤,诸证均明显改善。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这是讲冲脉结滞于中部,也可有气郁化热,郁阻在下而小腹痛的表现。与下文“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同理,为营气郁于此处所致。这种属于实证的情况才会伴有下利数十日不止,但这一类型在临床并非多见。

脉数无疮,肌若鱼鳞冲脉为病还可以表现为皮肤病而见“肌若鱼鳞”,这时的脉象数,似有热,但既无伤寒发热,也无内痈。这是由于“主渗灌谿谷”的冲脉中营气郁滞,不能灌渗诸经所致。本人曾以温经汤原方治过一例此类病人。男,60多,早年开公司多年,压力甚巨,后出现以前臂外侧与小腿外侧为主,全身都有一种皮肤病,皮肤上起干硬皮,很厚,色黑而稍透明,就象鱼皮的颜色,上面的干皮有脱落,只是没有鱼鳞那么规整而已。某医院诊为“对称性神经性皮炎淀粉样变”。他老伴先在我这里治病,效果较好,因为老伴总说吃了中药有多好多好的感觉,他也想试一下,吃点中药调理一下。当时除了这个皮肤病症状外,还有明显的手足凉。没有其他的不适感。望之稍有唇干舌红,就开了温经汤原方三付。服后手足凉明显改善,感觉全身似乎有些舒服,但并没有明确变化,皮肤感觉似乎有点好转,但细看也看不出来,他自己也分不清是不是心理作用。但感觉有点好,问要不要继续吃药。考虑无明显的不适,不需长服汤剂,遂开温经汤原方打成的散剂,嘱服一个月再看。但四天后的门诊他又来了,强烈要求再吃汤药,因为吃散剂的这几天,他的皮肤明显地退了一层,小臂外最重的地方也已经可以看到下面的好皮了。候诊时颇为兴奋,自谓为治此皮肤病全国跑遍治疗多年无效,不意此方几副即如此之好。(补充:此人大约是两周前又来了一趟,上臂的皮肤已经基本正常了,现在只小腿上还有一点点。开他开了麦冬比例增大的原方散剂“温经散2号”继续服用)原文中也特别强调了“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即冲脉为病是妇人杂病之基础特征,但并不是只有女性罹患些病。

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在下未多”,这个“未多”实在难以理解,不宜强解。但笔者怀疑这是古人未有印刷术以前,学者多以背诵来记忆,到有条件写成文时,把同音的“为”写成了“未”。如果是“在下为多”,就好理解了。即冲脉为病发生在下部的是最为多见的。后面写的诸多病证确实也是临床中温经汤最常见的适应证。“经候不匀”就是下条方后注中的“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这也是后世医家讲述发挥最丰富的内容,此处不赘。“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是讲以月经病为主时,主要表现为寒证。这也是痛经病人极为常见的伴症。温经汤治疗此类的痛经也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有很多人不在痛经时,少腹也凉或恶寒,或无感觉而扪之凉。结合全身表现,亦有温经汤证者。

需要补充的是,“冷阴掣痛,少腹恶寒”这一类阴寒凝滞在下的病情也可见于男子,亦可以温经汤取效。笔者曾治过一例阴缩的男青年,阴茎体积很小,平时常缩在体内,偶能搏起,亦常忽然缩回。断断续续求治多年无明显改善。后来被家人逼迫相亲,压力太大,又专程来治。详谈病情,知其原来外生殖器发育正常,后因手淫等不良经历,渐发阴缩。其人当时除了全身的虚寒表现,还有一个很顽固的主证为频发偏头痛。考虑需要久服,即开温经汤原方打为散剂与偏正头风散同时服。后反馈服药当天即见效,三天后阴茎即已出来。偏头痛亦明显见轻。一个月后反馈已极少阴缩,头痛渐止后亦未再犯。

我在上面提到了几例原方使用温经汤的病例。前一阵天气凉的一段时间内,我对温经汤的使用达到了滥用的地步,无效与新增不适者有限的几个,有效的多,令人意外的效果也有几个。比如有一位女同志素来月经不调,面色黑暗晦滞得厉害。吃小量服用温剂两个月,前一阵领小孩来看病,说自己“极其罕见地连续两个月正常”,并且面色好转了很多。两个月的散剂才克。我现在用温经汤最直接的证据是女性上唇毫毛偏重、环唇暗黑、面色晦滞。一眼看到这些,再问一下是否足凉,如果常是足凉的话。温经汤证就具足了。再问一下她的主诉,如果没有作为特别主证的新病,就给温经汤原方。在北方这样面色特征的女性还是比较多的,我在致有个印象,就是唇上毛重的女性基本上都是环唇暗,有的整个面色都暗。

“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气冲穴是冲脉与足阳明的交会穴。《灵枢·卫气》:“胫气有街……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也就是说“气冲急痛,膝胫疼烦”是从气冲穴到小腿,都拘急、疼烦,说明整个下部的气街已不通畅。这时一般应会伴有脚会凉或麻、木、板硬之类的感觉。

笔者曾治一例病人,可以作为佐证:

陶XX,男,将近50岁左右,糖尿病十余年,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同时用多年,血糖控制不好。来诊时没有明确的主诉,只是听当地人介绍而来求治糖尿病。其人颧稍泛红,面色偏白而肤干,隐隐泛青气,望之有冷感。手足凉。有个非常明显的症状是足底“发板”很久,身畏寒,腰觉凉,不耐劳。初诊给予补肾方,服一周后来诊说整体上感觉好一点,大多症状均稍有减轻,但没有明显改善者。足凉似稍轻,足发板的感觉仍然明显。只有一个症状没有改善就是右腿外展受限,坐在椅子上时右腿向外展的幅度很小,自诉坐在床上腿无法盘起,因右腿掰不开,只能屈膝抱之而坐,右腿外展则腹股沟处掣痛。还有一个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症状是环唇起小痘,类似痤疮,但很小,比较密,无明显感觉。手部皮肤亦干燥,经常有劳动碰损之小伤口,愈合慢。脉沉缓。因其右腿外展时打不开最痛的地方就在气冲穴一带。又因足凉、“发板”,意为寒凝冲脉,与温经汤原方五剂。下周复诊,右腿外展即明显改善。自谓足凉与发板的感觉都改善明显,但仍然很凉、很板。又与温经汤十剂,服五天停二天,二周服完。再来时足发板已很轻,足仍凉,较前又有改善。后又用柴胡剂随证调,总体上没有突破性的好转,降糖药服用同前而效果有改善。与温经汤散剂令常服。

(补充说明:这个病人现在还常来复诊,整体上仍无好转,过年停了一阵,血糖又高,用胰岛素也控制不下。现随证改方,仍是隔靴搔痒,但腿外展受限这个症状已经好了。想来针术好的中医应该可以随手而愈。中药是中医的最后一着,只会用药的人最多算是半个中医,这是我的一位老师说的,他一直说我们是一条腿的中医。)

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一阵一阵地眩晕,象厥证一样手足凉或象癫证一样地不能自控,或伴有郁闷、惨惨不乐、悲悲凄凄的,或总爱发怒。这些现象在临床中于女性患者中是比较常见的,但很多情况下不一定以主诉或主证出现。这个奄忽眩冒,也是冲气上逆的一种。“此皆带下”,等于是说这些情志方面的异常表现是女性的特征表现,应该都是和冲脉不通有关。这段条文可以提示此类的表现亦属温经汤证,或见有温经汤证还同时有这些情志表现,可以不必加减。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这是对上述“带下病”的总结,也可以理解为温经汤证的一般特点:一是“久”,病情比较长时才出现。二是整体上表现为“羸瘦”,虚弱之象。三是“脉虚”,也就是气血虚的表现。脉象应该是属虚类的。如果脉实,即便是温经汤证的体质,可能当时还另有属实的主证。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四是“多寒”,即整体上的表现以寒证居多。下面方证的条文下利而伴热象,在临床上不是常见型。需要补充强调的是,此病中“脚凉”这个症状是极为常见的,把它例为温经汤的证要点亦不过分。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也就是说,上面举的诸多表现不同的“带下”之病也只是简略而谈,临床中此类病还可以表现得变化万千,可以阴阳虚实之象都有所呈现,乃到脉象上也有虚实紧弦等诸多不同,可以据脉证而施针药有所不同。但要明确,这些不同表现可以是一类“同病”,相应地,治疗时也应该考虑对于这个“同”的因素,“智者察同”,这是中医学的根本特征。子当辨记,勿谓不然。有人说这一段不是仲景的原文,因为文式明显和大多条文不同。但是,如果后人加的注释应该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语气:同学们啊,要辨析清楚记住啊,不要不以为然啊……这样看,即便不是仲景自说,也是仲景的学生在记录老师的话。而论中古朴的条文可能是仲景先师所求来的“古训”。总之,不要不以这一段为然。综上,可以认为:温经汤主治冲脉病,其适用证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病程较久。

二、赢瘦

三、脉虚

四、寒象,尤其以足凉为特征

五、多种复杂的表现,但病人整体应有“上逆和/或里急”的特征。如身上有气冲感,或感觉冒热气,或感觉冒凉气,或脐周痛、或小腹痛;或整体上部呈现燥、热之象,而下部有寒象;在女性则多与月经失调并见。

六、可只现热象。但多数非真热,以燥为主,气血通畅而能养,则燥证自息。

这些归纳还不太精确。可参见黄煌教授有关此方的讲解以进一步准确运用此方。

补充资料:《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荥口,故须不生焉。”由冲脉和胡须的关系,女子经血“数脱”,所以不长须,反过来,如果女性胡须变多,说明冲脉已发生问题,至少是下行不畅了。很多胡须增重的女性月经基本都有自己能感觉到的不调。我治过一个婚后不久胡须变重的女性,当时还不没从冲脉考虑,但她是一派虚寒,脚凉便秘脸晦暗黑眼圈……,与当归四逆加吴萸合附子理中再加上川断狗脊寄生等补肾之品,考虑吴萸味极苦,此人又不便久服汤药,即以此方做水丸嘱长服。结果服药不久胡须即退。从吃药后就大便通畅,面色改善。服水丸每次的量很少,其人短时即见显效,应不是补虚药之功效,当是气味浓烈之吴萸起到了主药的作用。

附:有关气街

“气街”见于《灵枢·卫气》,结合《灵枢·动输》篇所述可知,是讲特殊情况下的经气循行方式(除经脉篇讲的那十二正经循行外)。

《灵枢·动输》:“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风,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营卫的循行一定是如环无端的,闭合的循行。但在遭遇外邪或极重的寒凝乃至手足全废,这时阴经与阳经不相连通,循行中断,营卫之气怎么往返循环呢?岐伯解释说,手足是阴经与阳经的交会之处,这里是气行的主要分支所在。四街,是气纵横直行的通路。在四肢经络不通的时候,四街的直行通道即开放,四肢的正常循行通畅了,四街就再闭合,始终能保持气行的连续循环并且遍于周身。这里的四街就是胸、腹、头、胫四个部位的特别通道。即《灵枢·卫气》所说“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头部气街主管头部,连通于脑;胸部的气街,从胸部连通到胸两侧和与胸相应的背俞穴;腹部的气街,从腹部连通到与腹相应的背俞穴和冲脉在脐左右有脉搏跳动的部位;小腿部的气街,连通于从足阳明胃经的气街穴到足踝下的部位。平时它们不开放,只有正常的循行无法通畅时它们才开放。

  杨上善认为:“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膺中肺腧为胸气之街;脾腧及脐左右冲脉以为腹气之街。”

马元台认为:“五脏六腑在于(胸)腹中,而其腧穴则在于背……在前左右动脉即足阳明之天枢穴也……气之行于胫者止之于气街,此即足阳明经之气冲穴……”   由上述经文和注释来看四气街的部位在头、胸、腹、胫,冲脉为五脏六腑和十二经之海,它与气街的关系必然是密切的,我猜想气街的工作机制可能就是依托于冲脉的。但只是猜,正确与否或是否有前人讲过我完全不知道,也没有能力去考证。

通过这些内容可知:下部的气街在气冲穴与胫之间。所以“气冲急痛,膝胫疼烦”是整个下部的气街已不通畅了。

能美手的温经汤□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   最近有位熟人告诉我,她女儿烦人的手掌皲裂今年大好。原来她女儿每年手掌裂口、皮肤粗糙,皮肤科看过,外涂药膏,没有效果。但服用了我开的膏滋方过后,效果十分明显。   我记得那是三个月前,她带女儿来诊。闭经多年,服用雌激素替代。姑娘发育不良,个头也比较矮小。我当即告诉她,必须长期服用中药。   我开的是温经汤。温经汤可以治疗女性手掌皲裂,是日本大塚敬节先生和矢数道明先生的经验。他们用温经汤治疗不孕症、月经不调时,发现患者的手掌皮肤干燥开裂随着月经状况的好转,手掌也变得滋润。这个发现很有趣,原来月经不调与手掌皮肤相关。   后来我在治疗女性月经不调时,也注意其手掌皮肤。一般来说,手掌皮肤滋润、嫩白者,大多月经正常,而手掌皮肤干燥,尤其是指端皮肤粗糙干裂,甚至擦手时沙沙作响者,大多有月经不调或闭经。有些虽然没开裂,但甲沟多毛刺,指甲脆裂,也常常伴有月经异常。值得惊叹的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经提及温经汤证有“手掌烦热”。所以,我常说温经汤是美容方,也是美手方。   温经汤可用汤剂,用水毫升,煮取毫升分三次温服。也可以制成膏剂。煎药时加放上红枣24枚撕开、桂圆15个、煎好后过滤,放人阿胶和鹿角胶再加入冰糖1把或麦芽糖3勺,可以使药味可口,便于常服。如加芝麻研粉、核桃仁捣碎更香,熬成膏状备用。鹿角胶(30克)是传统补肾填精的药物,对月经不调、不排卵等有调理作用,所以,我也常加入。我称之为温经膏。许多女性每天早晚各冲一汤匙,十分方便。服用以后,肤嫩唇红,女人味更足。   附:温经汤组成   吴茱萸45克,桂枝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30克,丹皮30克,阿胶45克(烊化),麦冬60克,党参60克,甘草30克,半夏45克,生姜30克。温经祛瘀,养血调经。

五味古法中医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wuh.com/zlff/42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