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皮肤变化经常难倒新手爸妈,我们来盘点这些常见的新生儿皮肤表现。
1
新生儿的干燥剥落性皮肤
新生儿生理性脱皮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因子宫内堆积的角质层还没有脱落,皮肤出现干燥和裂纹(图1,图2)。
图1.(A)手部皮肤干燥、脱屑、裂纹;(B)足背皮肤干燥、脱屑、裂纹
分布: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特点:全身皮肤角层干燥、脱屑、裂纹、褶皱处脱白皮,不伴有炎症、瘙痒,部分干燥皮肤会伴有裂口。
治疗:注意护理,予以保湿。1.避免使用沐浴露、肥皂,以免加重皮肤脱皮现象;2.使用婴儿保湿霜保湿。
2
新生儿皮脂腺增生
新生儿皮脂腺增生
图2.鼻背部黄色小丘疹,针头大小,密集分布而不融合
分布:好发于新生儿鼻区和面颊,表现为皮脂腺开口处的黄色小丘疹,针头大小,密集分布
特点:表现为皮脂腺开口处的黄白色小丘疹,针头大小,密集分布。4~6个月可消退。
治疗: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明显影响到外貌美观,可使用激光、冷冻疗法。
3
新生儿吸吮性水疱
新生儿吸吮性水疱
新生儿前臂、腕部、手背(图3A)、手指、上唇(图3B),表现为无炎症的皮肤上单发的完整椭圆形水疱,也可破溃形成糜烂。
图3.(A)手背张力性水疱,疱壁厚,基底未见炎性反应;(B)上唇水疱,疱壁完整。
治疗:水疱破裂创面表浅,数天内可自行愈合,如破溃感染严重者可以进行皮肤消毒及预防感染处理,如外用碘伏消毒、莫罗匹星药膏等。
4
新生儿中毒性红斑
通常在出生后3日发病,病程7~10天,好发于面部、躯干、四肢近端,不累及掌跖。皮损形态多样,可见红斑;红斑中央黄色、白色丘疹风团或水疱、脓疱,皮损数量数个至数百个不等(图4A,图B)。
图4.(A)躯干红斑,中央黄色丘疹,绿豆大小;(B)下肢黄红色丘疹,质地坚实
特点:首发皮疹以红斑为主,为散在的细小斑点,边界不清,压之褪色,首发皮疹也可以斑片状疹为主,大多见于腹股沟褶皱处,个别患儿皮疹初期可见小脓疱,基底可有或无红晕,不易破,散在,无融合现象。
治疗:不需要给予特殊治疗,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适当通风,不要盖过厚的棉被。
5
新生儿痤疮
新生儿痤疮
出生后至4周发病,男婴常见,好发于面部,可累及头皮、颈部、上胸部,典型表现为红色丘疹、丘脓疱疹,部分可见粉刺(图6A,图6B)。
图6.面部可见红色丘疹、黄白色丘脓疱疹,米粒大小,质地坚实,密集分布而不融合,额部明显
特点:男婴常见,大多出生后2~3周发病,为轻度炎性丘疹,主要表现为炎症性红斑、丘疹或脓疱。
治疗:为自限性疾病,4~5个月自行消退,保持面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及过度使用激素。严重者可外用抗生素制剂和角质剥脱剂。
6
特应性皮炎(婴儿期)
出生~2岁内发病,初发皮损为面部红斑,表面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密集分布,糜烂、破溃、渗出、结痂等,多形性(图7A,图7B),可迅速发展累及头皮、躯干、四肢。
治疗方面,加强患教,注意皮肤护理,根据皮损选择不同剂型,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继发细菌、真菌感染时,合理选择相应外用药。
图7.面部红斑、糜烂、渗出、痂壳
特应性皮炎[16]
分布:婴儿期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儿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至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
特点:瘙痒和干皮症,几乎是特应性皮炎的共同临床特征,如抓痕、炎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和脱屑)、苔藓样变,是最主要的皮疹类型。
治疗:1.食物: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原检测,饮食回避和激发试验来回避过敏原;2.汗液刺激,是重要的诱发因素;3.情绪:缓解压力等不良情绪,避免搔抓的恶性循环;4.尽可能选择中、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尤其是薄嫩部位应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面部易吸收糖皮质激素,故应短期使用;5.1%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他克莫司乳膏多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
7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
在出生后第1月发病,好发于头皮、眉区、鼻唇沟,油腻性黄色痂壳或鳞屑,具有自限性(图8A,图8B),少数可继发真菌或细菌感染。
图8.(A)头皮黄色痂壳;(B)眉部黄色痂壳、鳞屑
分布:常分布于头皮、面部、耳后、褶皱部和躯干及四肢近端。
特点:常表现为银屑病样外观。
治疗:1.结痂会自然脱落,不要强行剥离,否则会造成感染;2.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性的洗发膏、面霜等;3.使用清水、生理盐水清洗,保持皮炎部位的清洁,病变不影响保湿剂的使用;4.可以短期应用低效局部糖皮质激素;5.因为复方酮康唑霜剂和(或)洗发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确定,且没有儿童剂型,仅在必要时由医师指导使用。
8
间擦疹
擦烂红斑[18]
分布:好发于皱褶部位,如颈部、腋下、脐周、腹股沟。
特点:皮损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红斑,境界清楚,逐渐加重,出现浸渍、糜烂、渗出。
治疗:注意保持皱褶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外涂炉甘石洗剂可起安抚和干燥作用。红斑时可撒布粉剂,伴有局部感染者,可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发生糜烂渗出可溶液冷敷、氧化锌糊剂等。
图9.(A)颈部鲜红色斑,潮红、浸渍、糜烂、渗出;(B)颈部鲜红色斑,境界清楚
9
尿布性皮炎
尿布性皮炎[19]
分布:分布于会阴部、臀部、大腿外侧。
特点:皮肤出现潮红、皮疹,严重时可出现溃烂及感染。
治疗:1.尿布:避免使用染色或过度使用荧光剂的尿布,清洗尿布时,避免与父母的衣物一起清洗,也可进行高温消毒;2.物理干预:鹅颈灯照射以及局部氧疗,保持干燥;3.药物辅助疗法:目前常用的新生儿尿布皮炎治疗药物包括维生素E软膏,莫匹罗星软膏。
10
新生儿粟粒疹
新生儿粟粒疹
约40%的新生儿有皮肤粟丘疹,好发于前额、面颊和鼻区,表现为白色丘疹,表面光滑(图11A,图11B),直径1~2mm。
图11.(A)额部白色丘疹,表面光滑;(B)右侧面部近眼角处白色丘疹
特点:表现为白色丘疹,表面光滑,直径1~2mm。
治疗:可自行破裂、剥落,无需特殊治疗。
11
蒙古斑(先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
蒙古斑
出生后即有,好发于腰骶部、臀部,偶可发生于肩背部、四肢,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灰色蓝、暗蓝、青褐色斑(图5A,图5B)。
可逐渐自行消退。
图5.(A)臀部不规则形浅灰蓝色斑,表面光滑;(B)臀部椭圆形浅灰蓝色斑
特点:成灰青色、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型,边缘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无皮肤凸起,常于5~7岁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偶有持续至成年甚至扩大。
治疗:一般无需治疗。泛发性长期不退者,可选用短脉冲激光如开关红宝石,钕:钇铝石榴红或翠绿宝石激光治疗。
12
新生儿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痣),葡萄酒痣
新生儿鲜红斑痣
多数出生时出现,好发于头面、颈部,典型表现为一个或数个淡红色至暗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而不规则,压之可褪色,一般无自觉症状(图14A)。
部分头面部鲜红斑痣可出现神经、眼部受累,成为Sturge-Weber综合征。
肢体部位发生鲜红斑痣型的毛细血管畸形、受累肢体肥大,警惕KT综合征,以血管畸形、静脉曲张、软组织及骨肥大三联征为主要表现(图14B)。
图14.(A)左侧面部红色斑片,边界清楚;(B)左下腹部、左阴囊、左下肢暗红色斑片,边界清楚,左侧大腿肥大,肢体周径变粗。
特点:1.损害初期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色、暗红、紫红色斑片样改变,呈不规则型,边界清楚,不高于皮肤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制褪色;2.在成年期,由于软组织生长,它们往往变得肥大,导致面部变形。
治疗:临床上采用激光、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
13
乳头单纯性粟粒疹
乳头单纯性粟粒疹[27]
分布:以一侧乳头单发。
特点:浅表、质硬,呈珍珠白色、圆顶状的病变,直径不超过1~2mm,不会增大及发炎。
治疗:无需特殊处理,会自然脱落,避免挤压导致感染发生。
14
婴儿血管瘤
出生时可出现,初起为充血性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迅速增殖形成鲜红色肿块,质地柔软,高出皮面,境界清楚,单个或数个(图12A,图12B),偶见整个肢体受累者。
图12.(A)左上眼睑红色斑片,压之部分褪色;(B)头部红色肿块,鲜红色,质地柔软,境界清楚
15
鲑鱼色斑
多数出生时出现,位于额部、枕后部(图13A)、上眼睑(图13B)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而不规则,大部分可自行消退。
图13.(A)枕后红色斑片,鲜红色,表面光滑;(B)右眼睑淡红色斑疹,表面光滑,境界清楚而不规则
16
皮脂腺痣
出生时即有,好发于头皮、面部,表现为黄色、橙色斑块,常单发,略高于皮面,表面蜡样光泽,圆形、卵圆形或者条带状斑块,表面平滑或者呈颗粒状,无毛发(图16A,图16B)。
皮脂腺痣具有继发肿瘤风险,如基底细胞癌,首选手术切除。
图16.头部橙色斑块略高于皮面,表面蜡样光泽,表面呈颗粒状、沟回状
17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出生即有,全身各处均可发病,褐色、棕黑色、黑色斑块,界限清楚,表面常有粗黑发(图17A,图17B),大小差异显著,直径大于20cm为巨型(新生儿头皮>9cm,躯干6cm均为巨痣)。
图17.黑色斑块,界限清楚,表面粗黑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wuh.com/byjs/1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