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因病机
四诊合参,详细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发病因素,详细辨析病机,对疾病的诊断和辨治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很多外科疾病病因去除或针对病因来用药则病易愈,如过敏性疾病,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显得非常重要,疥疮则可用硫磺软膏外涂来杀虫止痒。因而分析疾病的病机,针对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是疗效的保证。
第一节病因一、外感六淫
《外科启玄》云:“天地有六淫之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变生痈肿疔疖。”六淫往往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或六淫邪毒强盛时才能致人发病。六淫邪毒所致的疾病大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一)风邪
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是常见病因,尤其在皮病肤病方面更常见。风为阳邪,善行而速变,故发病多迅速,多为阳证;风性燥烈,风性上行,多侵犯人体上部,如颈痈、头面丹毒、油风等病。风邪致病特点是: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
(二)寒邪
寒主收引、寒胜则痛,易侵袭人体易致局部气血凝滞,血脉运行失常,故易生冻疮、脱疽、流痰等;寒为阴邪,其病阴证多见,常侵袭人体的筋骨关节,患部特点多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
(三)暑邪
暑为热邪,夏季多暑热,且暑必夹湿。暑热蕴蒸肌肤,汗出过多或不畅,以致暑湿逗留,易发暑疖、痱子,甚则暑湿流注。暑为阳邪,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则肉腐,其致病多为阳证,局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渗液,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暑热耗伤津的全身症状。
(四)湿邪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黏腻,致病多缠绵难愈。在外科疾病中,湿热相兼尤为多见。发于身体下部者,多与湿邪有关,如尖锐湿疣、脱疽、下肢丹毒等病。湿热下注于膀胱,则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血等症,如血淋、石淋等。湿蕴肌肤,可发生湿疮、水疱、脓疱疮、渗液等损害。
(五)燥邪
秋季多燥,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外科疾病发病过程中,以温燥者居多。燥为阳邪,易伤阴液,多致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等全身症状。
(六)火邪
火邪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致,如疔疮、有头疽、痈、药毒、丹毒等。火为阳邪,其病多为阳证,发病多迅速,来势猛急,局部红肿热疼痛,容易化脓腐烂,或有所以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由于风、寒、暑、湿、燥均能化热生火,外科疮疡类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二、情志内伤
情志是指人体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并不足以致病。如果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也可导致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而发外科疾病。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以致气郁、火郁、痰湿阻于经络,气血凝滞,结聚成块,形成痰核或引起疼痛等。又如肝主疏泄,若产妇过度精神紧张,致肝胃不和,则乳络不畅,乳汁积滞化热,邪热蕴蒸,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可致乳痈的发生。再如瘿病,多由于忧恙郁怒,情志内伤,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至于肿瘤的发病更与情志内伤有关,朱丹溪论乳岩中指出:是由于“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失荣之病,《医宗金鉴》说:“忧思恙怒,气郁血热与火凝结而成。”临床见瘙痒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患者往往见精神紧张,心烦易怒的表现。总之,由情志内伤所致的外科疾病,常有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的表现特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肝郁在发病中的作用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三、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或辛辣刺激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感受外邪则易发生痈、有头疽、疔疮等疾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内痔的发生,也与饮食不节有关,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皮肤病中的痤疮、酒齄鼻的发生,也往往与过食醇酒炙煿、辛辣刺激之品有关;而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往往也与饮食有关,如芒果、竹笋、海鲜、牛肉等往往会诱发或加重这些疾病。
四、外来伤害
凡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寒冷及金刃竹木创伤等一切物理和化学因素都可直接伤害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等,导致瘀血流注、水火烫伤、冻伤、外伤染毒等疾病。同时可合并感受毒邪,发生破伤风或手足疔疮等。
五、劳伤虚损
主要是指过度劳力、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使正气亏损而发生疾病。劳伤虚损最常损伤肝脾肾三脏,导致相应亏虚类症。如肾主发,劳神晚睡或失眠,或房劳过度,则常致肾虚脱发、面生黑斑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生瘰疬,且瘰疬治愈之后,可因体虚而复发。肝肾不足,寒湿外侵,凝聚经络,闭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成脱疽,或致阳痿。劳力过度,久立久行使肌肉劳损,可引起下肢筋瘤等。
六、感受特殊之毒
特殊之毒有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和无名毒等。外科疾病中,可因虫兽咬伤,感受特殊之毒而发病,如毒蛇咬伤、狂犬病;接触疫畜而感染疫毒的疫疔;因虫螫后引起的虫咬皮炎;由于禀性不耐,有些人接触生漆或服用某种食物后出现过敏性皮肤病。此外,凡未能找到明确致病因素的病邪者也称为毒,如无名肿毒。毒邪致病的特点有:发病迅速,可具有传染性,常伴有疼痛、瘙痒、麻木、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
七、痰饮瘀血
痰饮、瘀血均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作用于某些器官导致新的病理变化,产生继发病证。痰饮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以是另一病变的原因。临床上痰与瘀常相兼致病,互为因果。外科之痰,主要指凝聚于肌肉、经络、骨节之间,有征可凭的有形之痰,所致病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症状多不明显等特点。具体表现常因痰凝部位和所致病证的不同而异。痰阻阳明、少阳之经,可致瘰疬;痰凝乳络,可生乳核、乳癖;痰凝肌肤,可发为肢体结节肿块囊肿等;痰留骨节,可发为流痰等。某些外科疾病主要是由痰引起的,所以直接以痰命名,如子痰、流痰、阴茎痰核等;还有一些疾病虽非以痰命名,但其发病与痰有关,如气瘿、肉瘿、石瘿、气瘤、肉瘤、骨瘤等;西医学所称的一些囊肿性病变,如甲状腺囊肿、腱鞘囊肿、坐骨结节囊肿等,也多与痰有关。
外伤出血、血热妄行、脾虚失统、寒客经脉、气虚不运、气滞不行、阳虚失温等,均可造成血瘀。其致病范围广,病种多,症状复杂,除具有疼痛、结块、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面唇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迟、沉、弦、结代等一般特点外,还因瘀血所在部位不同而各具特点。瘀阻皮肤,可发生白疕、油风、瓜藤缠、药毒等;瘀阻趾端,血行闭塞,可发生脱疽;瘀血滞留肛门不散,脉络曲张,则发为痔;瘀血阻于肠胃,血热相结,可发肠痈、肠结。久病多瘀,对于一些慢性病,瘀血致病不容忽视。
以上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杂合相兼为病,导致病情复杂多变。如上部者多风,下部者多湿,中部者多郁,同样是带状疱疹,上部者多风热之邪致病,中部则多郁热,下部则多湿热。所以临诊时,我们需要对每一种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第二节病机
外科疾病的病机主要从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和脏腑失和四个方面来分析。“阴平阳秘”是健康的基础,外科疾病的发病终归不离“阴阳失调”。面对具体病人时,我们要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病因,详细认真分析病机,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一、邪正盛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外科疾病自始至终也都存在着邪正斗争的基本矛盾,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详细分析患者当前的邪正盛衰情况是临诊辨证的重要部分。
正气旺则多阳证、实证、顺证,预后良好,全身症状有高热、烦躁、便结、溲赤、苔黄、舌红、脉实有力等;局部症状因病而异,如邪实正盛的阳证疮疡,局部高肿根束,焮热灼痛,脓出稠厚,易溃易敛;皮肤病患者正气足,局部皮疹则多色红。正气虚则多阴证、虚证;正虚邪实或正虚邪恋则容易逆变,预后不良。全身症状见面黄神倦、潮热盗汗、畏寒肢冷、舌红或淡,脉虚无力等;局部多见患处色白、平塌或坚硬结肿,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溃后脓水清稀淋漓,久不收口,迁延难愈,或毒盛内陷脏腑而为败证。
邪正盛衰的变化还受治疗用药的影响,如阳证疮疡初期,内服大剂量寒凉尅伐药物,正气内伤,气血凝滞而毒聚不散。或久病伤正、热毒伤阴、脓泄大伤气血,阳证实证可转为阴证虚证;阴证虚证治疗后可转为阳证实证,从而导致正邪关系的变化。
二、气血凝滞
疾病过程中,气血的运行呈动态发展变化着。气血凝滞是气血亏虚、阳虚寒凝等各种原因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凝滞不畅而致肌肤失养等系列病理变化,出现疼痛、肿胀、结节、肿块、出血、皮肤增厚、紫斑等。气血阻滞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如阻于肌肤则刺痛、肿胀、瘀斑、血肿;阻于筋骨则酸胀疼痛;阻于经脉则肢体拘急,活动不利,甚则麻木冷痛等。
气血盛衰与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愈后有密切关系。气血盛者,虽外感六淫邪毒,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气血盛衰直接关系着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病程的长短有影响。如气血充则疮疡易于起发、破溃,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气虚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则难以生肌收口;血虚不润可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三、经络阻塞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常见的发病机理,也往往是外科疾病发病的条件。如外伤瘀阻后形成瘀血流注,头皮外伤血肿后,常可导致油风的发生等,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此外,患处部位所属经络的气血盛衰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联系。如有头疽生于项两侧者,为足太阳膀胱寒水之经,多血少气,故难以起发。臁疮本属难以愈合之病,而外臁与内赚相比,外镰为足三阳经所属较易收口,而内臁为足三阴经所属难于愈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联络着脏俯体表,故表邪可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病变可由里达表。
四、脏腑失和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外科疾病虽多见发于体表的某一部位,但往往与脏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疮疡的发生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云:“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故有“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本诸内”之说。脏腑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毒邪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影响脏腑。如有头疽、颜面疔疮、疫疔、毒蛇咬伤等可因毒邪炽盛,或因体虚正不胜邪而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如毒邪攻心,蒙闭心包,扰乱神明,则出现神昏谵语;毒邪犯肺可见咳嗽、胸痛、血痰等,形成走黄、内陷危证。
总之,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血、脏腑、经络、正气的关系密切。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和虽说是外科疾病主要发病机理,但终归是“阴阳失衡”。临床病象尽管多变,可以紧紧抓住阴阳这八纲辨证的总纲,用阴阳来分析疾病的基本性质,属阴或阳,阴虚或阳虚。
(赖梅生)
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多选)()
A.风邪致病多善行而数变;
B.寒邪致病,皮肤颜色常不变;
C.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往往是病因;
D.带状疱疹疼痛的病机主要是气血凝滞或经络阻塞;
E.湿邪致病,病程往往较短
9.关于痰饮瘀血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仅是病理产物
B.既是病理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为病因
C.任何情况下都是病因
D.常常痰饮单独为病
E.常常瘀血单独为病
10.下列那项不是热邪所致皮肤病的特点:
()
A.皮色鲜红,灼热B.糜烂、脓疱C.作痒、疼痛
D.伴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症
E.皮色不变,皮温正常
11.湿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于人体()
A.上部B.下部C.中部D.上肢E.背部
了解更多《中医外科学》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wuh.com/zzjj/1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