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云:“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人腠理,与气血相搏,而倶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风瘙痒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等。本病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
诊断依据患者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疹则可诊断为本病。最初瘙痒仅限于一处,进而蔓延扩大,瘙痒时发时止,入夜尤甚。在无继发皮疹时,容易诊断,一旦出现继发性皮疹,则需根据病史,证明其初发时仅有瘙痒而无皮疹,则能确诊为瘙痒症。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
一、病因病机
禀性不耐,血热内蕴,外邪侵袭,致血热生风而痒;或因病久、年老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袭,血虚生风,肌肤失养而痒;或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炙博、醇酒油腻,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日久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M弗郁于肌肤而发;或由情志内伤,五志化火,血热内蕴,化热动风而成。
二、鉴别要点
(一)、慢性湿疹常有急性湿疹史,全身各部位都可发生,多为对称性,皮损以浸润肥厚为主。
(二)、神经性皮炎有特殊的好发部位,搔抓后可迅速出现苔藓样变,边缘比较明显,周围常有散在的扁平丘疹。
三、辨证论治
(一)、血虚风燥
1、证候:肌肤干燥,淫淫作痒,遍布抓痕,经常搔抓处皮肤顽厚,上覆细屑,如糠似秕,或血痕累累。心悸失眠,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弦细。
2、治法:养血润肤,熄风止痒。
3、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2g,熟地黄15g,白芍12g,川芎10g,首乌15g,黄芪15g,荆芥10g,防风10g,白蒺藜10g,炙甘草6g。
(二)、血热风盛
1、证候:肌肤瘙痒,搔破处有条状血痕,逢暖痒甚,其肤色鲜红,触之灼热,伴心绪烦躁,渴喜冷饮,遇冷则轻,小溲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治法: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3、方药:皮炎汤。生地黄15g,丹皮10g,赤芍12g,黄芩12g,生石膏30(先煎),竹叶10g,金银花10g,连翘12g,生甘草6g。
(三)、血瘀生风
1、证候:肌肤瘙痒,久治不愈,常发于受挤压部位,抓痕累累,紫色条纹,面色晦黯,口唇青紫,口干不欲饮。舌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2、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
3、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2g,生地黄15,川芎10,赤芍12g,牛膝12g,桔梗、柴胡、枳壳各10g,甘草6g。
(四)、风寒外束
1、证候:肌肤瘙痒,遇寒则甚,得暖则解,皮肤干燥,上覆薄屑,抚之即落,瘙痒多见于暴露部位,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治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3、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5个,炙麻黄6g,杏仁6g。
(五)、风湿郁肤
1、证候:皮肤瘙痒剧烈,因反复搔抓,患处叠起粟疹、水疱、流水、糜烂等,苔滑或腻,脉弦滑。
2、治法:祛风胜湿,清热止痒。
3、方药:除湿胃苓汤。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猪苓12g,茯苓15g,泽泻、白术、滑石、防风各12g,栀子10g,木通、肉桂、甘草各6g,灯心草2g。
(六)、风邪久羁
1、证候:瘙痒日久,发无定处,经年累月,皮肤肥厚,状如苔藓,纹理粗重,搔破出血,随破随收,舌红苔黄,脉弦数。
2、治法:搜风清热,驱邪止痒。
3、方药:乌蛇驱风汤。乌梢蛇12g,荆芥10g,黄芩、防风、白芷、羌活各12g,黄连10g,连翘12g,甘草6g,蝉衣6g。7(七)、湿热下注
1、证候:多发生于肛周,女阴、阴囊等部位,阵发加重,夜间尤甚,局部潮湿,发时搔抓剧烈,可继发丘疹、脓疮、红肿疼痛,甚则溃烂成疮,鼠蹊部,腹股沟常起臖核,触之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治法:清利湿热,祛风止痒。
3、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2g,黄芩10g,炒栀子10g,生地黄15g,泽泻10g,木通6g,当归12g,车前子10g
这是分享中医知识;辨证与论治的平台。爱好中医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wuh.com/zlff/1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