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癣摄领疮的中医病机病因,及治法


牛皮癣是一种患部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是一种局部皮肤剧烈瘙痒,并肥厚粗糙,状如牛领之皮为特征的皮肤病。又称“牛皮风癣”、“牛癣”、“牛领马鞍癣”、“牛领”等名。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本病多见于青年及中年人,好发于颈后及两侧、肘窝、腘窝、股内侧、尾骶、腕、踝等处。病程长久缓慢,易于复发。

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为顽癣。《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云:“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项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外科正宗?顽癣》云:“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本病以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青壮年。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

一、病因病机

初起多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颈项多汗,硬领摩擦等所致;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血虚肝旺,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发作。总之,情志内伤、风邪侵袭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二、诊断依据

(一)、皮损初起为有聚集倾向的多角形扁平丘疹,皮色正常或略潮红,表面光泽或覆有菲薄的糠皮状鱗屑,以后由于不断地搔抓或摩擦,丘疹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片,继之则局部皮肤增厚,纹理加深,互相交错,表面干燥粗糙,并有少许灰白色鱗屑,而呈苔藓样变,皮肤损害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片,边界清楚,触之粗糙。由于搔抓,患部及其周围可伴有抓痕、出血点或血痂,其附近也可有新的扁平小丘疹出现。初起患处瘙痒,经久搔抓,渐生粟疹,如黍如豆,其状扁平,日渐增多,密集成片。

(二)、皮损如牛领之皮,顽厚且韧,抓之如枯木,瘙痒剧烈。

(三)、好发于颈部、肘部、骶部及小腿伸侧等处,其次发于眼睑、四肢伸侧及腰背、骶、髋等部位,对称分布或线状排列。临床上按其发病部位、皮损多少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局限型: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泛发型:分布较广泛,好发于头、四肢、肩腰部等处,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特点与局限型相同。

(四)、多见于七情不遂,夜寐不安的成年人,病程反复,经久不愈。

(五)、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处长,可伴有轻度海绵形成。真皮部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可见真皮纤维母细胞增生,呈纤维化。

(六)、本病病程缓慢,常数年不愈,反复发作。

三、鉴别诊断

(一)、与慢性湿疮相鉴别:慢性湿疮多有皮肤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滲出等急性湿疮的发病过程,皮损以肥厚粗糙为主,伴有出疹、水疱、糜烂、渗出,边界欠清,病变多在四肢屈侧。

(二)、与皮肤淀粉样变相鉴别:皮肤淀粉样变多发在背部和小腿伸侧,皮肤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色紫褐,质较硬,密集成群,角化粗糙。

(三)与白疙相鉴别:白疙皮损基底呈淡红色,上覆以银白色糠秕状鱗屑,剥去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四、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1、肝郁化火证:

①、症候:皮损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②、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胆火盛,熏蒸肌肤,故见皮损色红;火热内扰则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胆气循经上溢则口苦;津为火灼则咽干;舌红、脉弦数为肝经化火之象。

③、治法:清肝泻火。

④、方药一: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龙胆草、黄芩、扼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生甘草、柴胡。心烦失眠者,加钩藤,珍珠母;瘙痒剧烈者,加白蒺藜,白鲜皮。

⑤、方药二:凉血消风饮加减。生地黄30g,丹皮10g,赤芍10g,紫草10g,柴胡15g,蝉衣6g,白蒺藜12g,白鲜皮12g,生甘草12g.

2、风湿蕴肤证:

①、症候: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

②、辨证分析:风湿之邪蕴结于肌肤,经络失疏,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故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风盛则痒;扰于阴分则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为风湿蕴肤之象。

③、治法:祛风利湿,清热止痒

④、方药一:消风散加减。常用荆芥,防风,当归,生地黄,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知母,石膏,木通。病久皮损苔藓样变者,加三棱,莪术;剧烈瘙痒者,加乌鞘蛇,蜈蚣。

⑤、方药二:乌蛇驱风汤加减。乌蛇15g,荆芥12g,防风10g,连翘15g,黄芩10g,蝉衣6g,生甘草10g,羌活10g,生地黄30g,珍珠母30g(先下),皂角刺10g.

3、血虚风燥证

①、症候: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

②、辨证分析: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以血为用,血虚经血乏源,故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为血虚之象。

③、治法:养血润燥,息风止痒。

④、方药一: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于加减。常用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防风,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失眠健忘者,加夜交藤,女贞子,石菖蒲;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益母草;肥厚粗糙者,加桃仁,红花,丹参。

⑤、方药二;四物消风饮加减。生地黄15g,当归15g,白芍12g,荆芥12g,蝉衣10g,柴胡12g,川芎10g,甘草6g。其他疗法

(二)、外治法

以止痒为原则。

1、皮损较薄者,外涂三黄洗剂、2号癣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等,每天3~4次。

2、皮损较厚者,呈苔藓样变者,用油膏加热烘疗法,局部涂抹油膏(例如疯油膏)等,热烘10?20次,烘后可将所涂药育擦去,每天1次,4周1个疗程。

3、羊蹄根散醋调搽患处,每天1?2次。

(三)、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常取穴曲池、血海;备用穴为合谷、三阴交。中强刺激,每天1次,留针15-30分。

2、梅花针苔藓样变明显者,可用梅花针叩击皮损,以少量渗血为度,每天1次。

3、中成药肝郁化火证可服龙胆泻肝丸,一次4粒,一日三次,服药一周。血虚风燥证可服八珍颗粒,一次1袋,一日2次。

这是分享中医知识;辨证与论治的平台。爱好中医的朋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wuh.com/zlff/127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