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有易复发倾向,有的病例几乎终生不愈。该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影响较大。临床表现以红斑,鳞屑为主,全身均可发病,以头皮,四肢伸侧较为常见,多在冬季加重。
?病因?1.遗传
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发病史,有的家族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一般认为有家族史者约占30%。发病率在不同人种差异很大。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本病患者的某些HLA抗原出现率显著增高。银屑病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等)遗传位点可能存在重叠。
2.感染
许多学者从体液免疫(抗链球菌组),细胞免疫(外周血及皮损T细胞)、细菌培养和治疗等方面均证实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发病和病程迁延有关。在银屑病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皮损加重,这与金葡菌外毒素的超抗原有关。本病的发生与病毒(如HIV病毒)和真菌(如马拉色菌)感染虽然有一定关系,但其确切机制尚未能最后证实。
3.免疫异常
大量研究证明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有关。
4.内分泌因素
部分女性患者妊娠后皮损减轻甚至消失,分娩后加重。
5.其他
精神神经因素与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饮酒、吸烟、药物和精神紧张可能会诱发银屑病。
?临床表现?
寻常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初期典型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针头至绿豆大小,边界清楚,上覆多层银白色或云母样鳞屑,鳞屑容易刮除,刮除后基底可见一层发亮的淡红色薄膜即薄膜现象,继续下刮红斑表面出现小出血点,即点状出血,又称为Auspitz征(图1,2)。薄膜现象和Auspitz征为寻常型银屑病特征性表现。可缓慢扩大或融合成棕红色斑块,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肘、膝、头皮和腰背部。本病病程长,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期间可反复发作。
脓疱型银屑病
急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Zumbusch型):患者可有数年的寻常型银屑病史,然后发生脓疱型银屑病。男女均可受累。局部刺激、妊娠、服用避孕药、感染和停用糖皮质激素均为促发因素。临床特征为患者突然发生持续数天的高热、全身不适和关节肿胀,随后出现全身皮肤红斑、水肿、泛发性密集黄白色浅在性的无菌性针头至粟粒大小的小脓疱。脓疱一般位于明显发红的皮肤上,开始为小片状,以后融合成脓湖,围绕脓疱的红斑常扩展、融合,可导致红皮病样改变(图8~10)。除甲母质脓疱形成和甲完全丧失之外,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指尖萎缩。其他全身表现包括体重减轻、白细胞增多、低钙血症和血沉增快等,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系统病变、充血性心衰和继发感染。短期发热和脓疱形成呈周期性发作,一般治疗难以奏效,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但皮损亦可自发性消退。
红皮病型银屑病
是银屑病的一种少见的特殊炎症类型。常累及体表75%以上,可累及所有的部位,包括面、手足、甲、躯干和四肢。可为突然发病或慢性银屑病逐渐发展而来。炎症明显、皮损扩展且不能有效控制的不稳定性寻常型银屑病或寻常型银屑病突然停止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MTX、伴发其他系统疾病、感染或情绪压抑时以及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均易发展为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特征为全身皮肤弥漫大片红斑、水肿、脱屑,以红斑最为明显,常有边界清楚的小片正常皮肤存在(图7)。发生于面部时可有眼睑外翻。往往伴有发热、寒战、疲乏、情绪低下等系统症状。患者可有白细胞增加及核左移、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脱水,偶有肝功能异常
关节病型银屑病
又称银屑病性关节炎。银屑病患者同时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样的关节损害,可累及全身大小关节,但以末端指(趾)节间关节病变最具特征性。受累关节红肿疼痛,关节周围皮肤也常红肿。关节症状常与皮肤症状同时加重或减轻。血液类风湿因子阴性
?饮食宜忌?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很难根治,于是银屑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有很多食物不适宜银屑病患者食用,不合理的饮食容易使银屑病加重或复发,那么银屑病有哪些饮食禁忌呢?
1
1、蔬菜水果类:银屑病患者忌吃如生姜、芫荽、大头菜、香椿、尖椒等,建议多吃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如苹果、梨、香蕉、橙子等,新鲜绿叶蔬菜、豆腐、苦瓜等清淡饮食。
2
肉食类:银屑病患者忌吃如牛肉、狼肉、驴肉、骆驼肉、羊肉、狗肉、鸡鸭肉、鸽子肉、鸟肉及其汤,还有各类海鲜如各种鱼类(包括鳖等)、螃蟹、虾等;建议食用猪瘦肉、鸡蛋、牛奶等。
3
调料类:银屑病患者忌用大料、花椒、胡椒、孜然、茴香、桂皮、芥末、芥末油、辣椒酱、火锅调料、方便面调料等。尤其注意由于调料重不要经常在饭店吃饭。
4
4、各种酒类: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
银屑病患者应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牛羊肉海鲜等发物,多吃水果蔬菜肉蛋奶之类,坚持锻炼身体,保持精神愉悦,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赞赏
长按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wuh.com/ysbj/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