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心阁中医养生养心文化公益公开课精彩


心源师兄:我们今天继续讲,不同的心态对身体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重点讲3个正能量。让大家更清楚,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去做,才能尽量保持好心情。那么,什么正能量呢,请禅心老师为大家细细道来。

禅心老师:首先我们需要心存感恩

同样出现了一件事情,有感恩之心的人,会用特别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而无此心的人,则会用充满阴暗的目光去审视。长期下来,这两种人的一生会截然不同的。我最近遇到很多身体不好的老人,究其原因,都是心态极其不好,埋怨满腹,这样身体哪里会好呢?可是,我同样发现,给这些老人讲调心的道理,作用几乎为零,当时她们想明白了,一个小时以后就旧态如故,为什么呢?因为一生养成的心态了,难以改正的。

所以,我深知在孩子阶段,把这种感恩之心的道理告诉孩子多么的重要,这等于给了他们一盏灯,有了这盏灯,在日后的日子里,当他们长大了,当爸爸妈妈不在他们的身边的时候,他们能够以平和之心对待世界,以感激之心对待人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的健康、幸福。

也愿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感恩”两字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一个人在感恩的时候,他的内心在承受更大的恩,这恩是来自他自身的善意,因此,他会活得快乐而坚定,勇敢而有力量。因为懂得感恩,他看待问题不会偏激,想事情不会光顾自己,他会顾全别人的感受,推己及人。

而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快乐、幸福、乐观而容易满足,他们不会因为小小的不如意就怨天尤人,不会因为一点点的失落就烦恼不已。

一个感恩的孩子内心是温暖的,因为,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被喜爱、

被帮助、被关怀的,孤独感因此而被驱散,对世界的怀疑和对抗也因此而消融。这样的孩子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心态也更平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这么一些孩子,他们花样翻新地讲吃,极尽考究地讲穿,理直气壮地讲用,时尚休闲地讲玩。他们习惯于父母无微不至的爱而不知道感恩,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帮助而不说“谢谢”,习惯于充足的物质享受而不懂得珍惜。

他们多数人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不服父母、师长的管教……这样的孩子,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其情感是匮乏的,内心更是贫瘠的,他们哪怕遇到一点点的不顺利都会怨天尤人,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他人对自己的不公平。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这样的孩子更经不起风雨。

事实上,父母爱孩子,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驱使父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做很多很多的事。而他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对于别人的付出,一定要表示感谢,心怀感激。孩子只有心怀感激,才能把这种感激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弟子规》里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非常简单具体的行为指导。如果我们没有想过背后的道理,我们就会把它当作空泛的道德说教,不会认真去做。明白其中的深意,我们就会知道,这符合世界的真相,也将给我们自己带来最大的益处。

除了这些好的地方要感恩,对于生活中的逆境和阴暗面呢?难道也要去感激吗?

一个朋友说,想起我大学刚毕业时,得了风湿,还挺严重。当时回到沈阳,冬天穿很厚的棉裤也还会觉得冷。我倒不太在意美观与否,但是正值大学毕业,刚来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却得了病,觉得很受挫折。我记得在心情非常沮丧的时候曾想,命运让我在这个时候得了病,究竟为了什么?疾病这样不好的事情,究竟能有什么积极意义?我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呢?

当时当然想不到要去感谢疾病,记得那时想到的就是,这次病可以让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健康,或许这种提醒很有价值,能让我今后的一生更健康。现在回想,那次病让我更深地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同时,我也由此得到了好好思考人生道路的机会。当然,我也一定变得比过去更坚强了。这么看,疾病也不全是没有价值的坏事。

感恩更多的是你自己心里的一种态度,跟你具体遭遇什么样的事情关系都不大。感恩的范围可以很广,包括生活中大的、小的、好的、坏的各种事物。感激的心态应该是持续的,是宽泛的,是不挑三拣四的。说到底,感恩就是一种把自己放得低一些,对周围世界存有一种泛泛的恭敬之心的态度。而之所以我们常常想不起来去感恩,就是因为我们很不习惯把自己放低。我们习惯的是自己高高在上、对一切都有掌控权、自我陶醉和以自我为中心。放下了对自我的执着,放低了自己,你才能看清自己的一切都是仰赖他人而存在的,你心中的感恩之心才会真的浮现出来。

不知道,大家对于感恩,有着怎样的体验?当我们对人和事心存感恩的时候,内心是舒畅的还是憋屈的呢?

这一生,我们要学会宽容。

宽容了婆婆,足跟痛竟然不药而愈了(郝万山老师讲的一案例)

10多年前,一个姓沈的女士由朋友刘女士陪同来找我看病。沈女士40岁左右,患有足跟痛,多次诊治,医生有的说是劳损,有的说是骨质增生,有的说是肾虚,但久治无效。

刘女士说,我们两个结伴到国外旅游,在旅游的两周中,不管走多少路,她的脚跟从没有疼过。回国后,我们从机场打车回家,先送她,当车开到离她家还有米左右的时候,她的两个脚跟突然剧烈疼痛,到了家门口,她都下不了车了,是我搀着她回家的。我听了刘女士的叙述,立即明白,沈女士久治不愈的足跟痛,是心身性疾病。

进一步了解到,沈女士夫妇和她的婆婆住在一起,而婆媳关系十分紧张,沈女士十分惧怕回到家中,由于潜意识之中留下的深深创伤和恐惧,才使她有了这样久治不愈的怪病。我开了疏肝解郁、通络宁神的中药,还告诉她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宽容他人,也就等于宽容自己。后来她没有复诊,我不知道效果如何。

就在上个月,门诊来了一个病人,见面就说,郝医生,你还认识我吗?我很不好意思的摇摇头。她说,我是沈萍,10多年前来找你看过病,脚跟痛。我想起来是有这样的病例,但人的样子我记不起来了。你好了吗?现在是彻底好了。我问怎么好的呢?找您看过后,服药效果并不明显,但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这和心理因素有关。

5年前婆婆去世了,我想我的足跟痛应该彻底好了,没想到只要看到婆婆的照片或者她的衣物,足跟还是痛,甚至整个后脊梁骨都发麻,我心中暗想,这老家伙,真是阴魂不散,死了还在折磨我。

三年前,儿子结婚了,我也做了婆婆,也是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对年轻人的许多事情,我真的看不惯,我就想说他们,有一次我刚说了半句话,突然意识到,我要说的这句话,和婆婆当年最伤害我的那句话不是完全一样吗?我就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于是突然理解了婆婆当年说这句话,完全是好心,心中对婆婆就彻底宽容了,足跟居然再也不疼了。我现在才真正理解了您当年对我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那两句话。

客观的来讲,年轻人跟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不一样,其实每个人的喜好,生活习惯,观念都不会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本能的为自己的利益争取权益,然而在争取权益的时候,我们也学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宽容别人,接纳别人的不同,就是宽容自己。

我们更要努力去学会放下。

放下什么呢?

《金刚经》治愈抑郁症(罗大伦老师讲的案例)

我这朋友与我关系很好。他当时在做生意,有一年我与朋友们聚会,席间我们高谈阔论,意气风发,但是我这朋友一直没有什么表情,也很少说话,我当时就观察到了,饭后,他开车送我,我就问他经营得如何?他愁容不展,说现在压力很大,经济形势不好,开工资都有压力了。然后,突然问我,有没有什么有效的经营法则可以借鉴?

我当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就说:“我小的法则没有,但是大的法则有,我觉得人需要信仰,有了信仰以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我看你就修佛吧!

然后,我们就分别了。后来过年,我见到他,他对我说:“你知道我当时处于什么状态吗?”我回答说不知道啊。他说:“当时我每天严重失眠,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总是想着如何自杀!”然后他又问:“你记得当时你劝我做什么吗?”我说我记得,我劝你修佛。他说,你这一句话,把我救了。我回家就想,南怀瑾先生的书,关于儒家的我买了,可是佛家的我一本没有买过,我要看看。

于是,他拿来开始看,慢慢看了进去,有一天,他看《金刚经说什么》的时候,突然被佛祖的大慈悲心给感动了,于是开始泪流满面,痛哭流涕,心想这是大慈悲啊!

结果,意外出现了,他自己说:“突然,我感觉在十几秒钟的时间里,心里的乌云散开了,一片光明,当天晚上,我就没有再失眠,然后,之前所有的症状逐渐消失了。”

后来,他的生意开始腾飞,越做越大。前天,我刚刚与他通了电话,他说现在,仍然每天清晨起来,看一段佛经,其中的智慧,给他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启发。

我想,如果当时他对我描述病情,然后我给开方子,也许现在他仍然在吃药呢,因为此病比较难以治疗。而他居然不药而愈,实在令人惊叹。

后来,我一直思考这个特殊的例子,这个比较疑难的病,为何可以这样痊愈?然后,我有意无意地在网络上搜索类似的病例,检索《金刚经》和抑郁症这两个关键词,结果一搜索,惊人的情况出现了,原来,在网络上,有很多患抑郁症的患者,在诵读了《金刚经》后,痊愈了,然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痊愈过程!

我的观察,其中很多患者已经是非常顽固的了,但是居然得到彻底的康复。

而其中多数人诵的,都是《金刚经》!

这不但奇怪,而且令人震惊。其中原理何在?

我们是医学工作者,我们的习惯是,看到了现象,不会去断然说不合理,而是要问:为何会如此?里面有合理的成分吗?

从中医角度分析金刚经可治疗抑郁症的原理,我们从中医的理论来分析一下吧,中医自古就重视情绪的调理,认为不良情绪导致身体出问题,这叫七情内伤。所谓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会伤五脏,会令气机紊乱。

那么,什么能化解这七情呢?我认为是慈悲心。为什么呢?因为七情,都是为自己而起,因为我自己的心的患得患失而来,比如我获得某物会喜,别人侵犯我的利益我会怒,我为了获取某物会忧思,我失去某物会悲,我要受到伤害会恐惊。

归根到底,七情致病,都是围绕着一个“我”字放不下。

而慈悲心,是放下自己,看到众生的痛苦,愿意为解除这种痛苦去努力。此时,把“小我”放下了,于是,七情无处落脚,烟消云散。

那么,抑郁症和这个有关系吗?其实,我们只要研究抑郁症的症状,我们就会发现,患者多数的反应,是在“我”的价值定位上出了问题,“我到底重不重要?”“我活着有价值吗?”“如果我死了,大家就都轻松了吧?”这都是陷在“小我”里面的表现。在评价“我”的价值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引起了心理失调,而他们身体的症状,多是因为这种心理失调而来,然后再反过来影响心理。

所以,如果他们懂得了“放下自我”,不再纠结,而是坦然地去利益众生,这样会更加快乐,这个道理如果明白了,则心理压力会减少很多。

而《金刚经》正是讲述“慈悲”、“放下”的道理的经典。

所以,我观察到,这些痊愈的患者,并不是单纯地诵读《金刚经》,而是一边诵经,一边学习理解,有个患者说:看了好几本注解的书。我的那个朋友,也看的是南怀瑾先生写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的。理解了其中的思想,才能彻底提升境界,摆脱阴郁的心理状态的。而《金刚经》的说法模式,也是非常特殊的,很可能正好切合了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更容易接受。

《金刚经》里面先是破除了对于自我的执迷,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没有那么重要,布施不要想回报,要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我”终究也是虚妄的,也会消失,不必执着,“我”并没有那么重要。

而抑郁症患者,恰恰是表现为对我的评价出现了问题,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了,拖累了大家,对自我的评价极低,此时,《金刚经》恰好与患者这样的思维模式取得了某种角度的“共同点”。大家一起“归零”。

然后,从这个起点出发,《金刚经》告诉大家,虽然“我”没有什么价值,都是“虚妄”的,终究也会失去。但是,我们依然要好好度过此生,这是修行。我们虽然渺小,但是,当我们看到了众生的痛苦,我们依然可以发出极大的愿力,发出无量无边的力量,去利益众生。而这种不计回报,不考虑自我的布施,不但我们每个人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这竟然才是真正的最高境界的布施!每一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人,居然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这是一种思维上的逆转,这种从“无”,再到“有”的过程,给了很多认为自己很渺小的人,无边的力量,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过一生的啊。

所以,我觉得可能是这种说法的模式,启动了抑郁症患者的生机,令他们的内心,发生了改变。

了解了这个道理,我想,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金刚经》会治疗抑郁症了吧?或许,类似的思路,都会有此效果,只不过,是《金刚经》讲得实在太经典了,如果心理学者能够借鉴这样的模式,相信会有研究成果出现的。

我想,这个方法,值得推荐给大家。

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先解除心理障碍,有人会问: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不从开方子的方面提高自己,介绍这样虚幻的方法,这科学吗?

我觉得,存在的,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这个方法既然有效,可以救人,我们就要研究其中的道理,这是对生命负责。

所以,我知道我介绍这样的方法,会有人攻击我,但是我觉得攻击就攻击吧,我的名誉地位,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这个方法确实可以救人,哪怕有朋友看到了,心中有所感悟,认真去做了,从此获救,我觉得就是值得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事情一点都不玄妙,我们所见到的身体的疾病,有几个不是和心理状态相关呢?两者互为因果,会陷入恶性循环,越来越重。

那么,无论您从哪头先下手,无论您是先从心理,还是身体,哪个方面下手先解除障碍,截断这种恶性循环,不都是合理的吗?

其实,失眠,抑郁症,从中医治疗的角度来说,古人也早已有神奇的良方。

现代人的压力特别的大,结果出现了无数病症,很奇怪的病症,怎么调理都很难见效,让人伤透了脑筋,比如,有突然呕吐的,有头晕到无法站立的,有失眠到每天睡两个小时的(其中以崔永元为代表),等等。那么,这种情况怎么来调理呢?古人早已经为我们准备了治疗方法,这,就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的小柴胡汤。这个配方是:柴胡九克、黄芩六克、党参六克、法半夏六克、炙甘草六克、生姜六克、大枣十二枚。大家会奇怪,西医很难治疗的抑郁症,包括由抑郁引起的失眠,中医是怎么能解决的,这几个药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力量?

小柴胡汤适应症,张仲景说的症状有:“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等等,张仲景说这些症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您看到一个就可以确定了,不用全都有,就可以确定用这个方子了。而抑郁症的患者,以上症状往往是占好几条甚至全部都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这些症状的机理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因肝郁而气滞,因肝郁而脾虚,因肝郁而生热。小柴胡汤中,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疏肝),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党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我们不久前治疗过一个因家庭问题导致生病的,主要表现肋骨疼痛的病人,从中医角度分析,依然是肝郁气滞,很长时间的病痛,她喝了几服药就好了,而这并不完全是药的功劳,在喝药之前,我们给她做心理疏导一个多小时,她听明白了,转过了那个弯,想通了,心里释怀了,放下了,转变了,疾病就这么快好了。

再列举几个调整心态之后,疾病好转痊愈的案例。(郝万山老师所讲)。

某高级工程师,面部有一片白癜风,我给他看过胃病,所以就熟识了。我发现有几年,他面部的白癜风逐渐扩大,又过几年又逐渐缩小。我好奇地问:“你用什么药物使它减轻缩小了?”他说:“我按照广告,几乎看遍了所有的可以治疗医院。最终体会到,一切治疗的方法,都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前几年我的事业不顺利,职称多次被卡上不去,心情郁闷,胃病也犯,白癜风的面积也扩大。这几年事业顺利,职称问题也全部解决了,心情好了,什么药物都没有用,胃病也不犯了,白癜风的面积也缩小了。”

一个多年患牛皮癣的男病人,久治不愈。听人说到温泉泡澡可以治疗牛皮癣,他利用单位给他的休假,到温泉疗养院疗养了一个月,果然牛皮癣全好了,只是在小腿部还有一小片微红的痕迹。他高兴的跑来告诉我这一喜讯。我提醒他,今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理智的处理,平静的面对,这样才能不复发。五年以后,他的牛皮癣全面爆发,原因是他父母去世后,他的妹妹和他争房产,以致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他的心境极度郁闷,于是导致了牛皮癣的复发。因此与其说是温泉水的洗浴对他的牛皮癣起到了治疗作用,还不如说是他在温泉疗养院疗养的时候,身心放松而愉悦,使自己的自调机能得到了解放,是自己的自调机能治好了自己的牛皮癣。

其实,患有神经性皮炎或湿疹的很多人,都有深切的体会,如果这一段时间,压力小,生活规律,心情愉快,皮损部位就明显减轻和缩小,如果这段时间,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焦虑郁闷,皮损的范围和症状就会明显的扩大,简直是立竿见影。

在生殖系统的疾病中,属于心身性疾病的更多一些,如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痛经、某些不孕、假孕、难产、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男性的性功能障碍,如阳痿、早泄、遗精、性欲低下等,如果不是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无一例外,都和心理情绪因素有关。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肾虚,用补肾的甚至用填精补髓的中药来治疗。其实肾主精的闭藏,肝主精的疏泄,能否使闭藏和疏泄得到良好的控制,又靠心神来掌控。所以肝主疏泄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在男性性功能的调节上起关键作用。而心理情绪因素,主要和心肝两脏的主神志和主疏泄的关系密切。

女性的月经紊乱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社会调查小组,曾对女生的月经情况作过调查,发现80%以上的从外地考来的女生们,在一年级的时候,都有月经紊乱,有的一个月来两次,有的好几个月不来。一般一年以后才逐渐趋于正常。这些从外地考来的学生,在当地的中学里几乎都是尖子生,在学校有老师和校长宠着,在家里,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现在一下子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来到这陌生的城市,住在了6个人、8个人,甚至10个人一个房间的集体宿舍,各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都需要相互适应,一个班都是“尖子”,自己也就没有了“尖子”的优越感,所以她们的心理要适应这样的新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于是难免就会有焦虑紧张、过度敏感等等不良情绪,这样就干扰和抑制了自调机能,表现了月经周期的紊乱。到二年级的时候,绝大多数女生心理适应了新的环境,于是月经周期也就正常了。

痛经也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一位妈妈带着上初中的女儿来看病,说是痛经,经期肚子疼痛,不能上学。妈妈说,孩子初潮后的一两年,原本没有痛经的,每次月经都很顺利。有一次从学校回来对我说,妈妈,我们同学来那个的时候,肚子都痛,还可以请假不上课,我怎么不痛?结果下次来月经,她就开始肚子痛了,起初还能忍受,不影响上学,几个月后,疼痛越来越重,一直痛到不能上学的地步。妈妈说完,狠狠的对着女儿说,活该,病都是自己作的,这回就和同学疼的一样了吧。我知道这是妈妈心疼女儿,才说出了这样的狠话。不过我们由此可以看到,痛经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她看着别人痛,她不痛,所以就奇怪,于是就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wuh.com/yfzs/77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