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8812994.html导读
前面谈到了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今天继续前面的话题,主要讲整体观的重要性。
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整体观非常的强。中医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是一直在中医的整个辨证体系里面都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那么,所谓整体观,简单来说,就是把人放到宇宙或者社会环境中整体考察。就人本身来说,把人的各个脏腑系统都用一种非常联系的方法来看待,不要去分割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第二个,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化治疗、动态治疗,而不是群体性的治疗方法。这个和西医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西医强调一个群体性的统计数据,而中医更强调个体化的个体差异,还有强调动态的调整、动态的治疗。西医的话,一种抗生素、一种激素,有的时候可以一直吃下去,一种降压药、降糖药可以一直吃下去。在中医里面很难有这样的方法。所以差别这么大。我们一定要用西医的这些东西化为一个条条框框来套中医,经常会得出不伦不类的东西。但是目前中医的现状就是这样。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坚守中医阵地的同行来说,应该要能够牢牢把握住中医自身的特点、回归中医自身的规律。对于这个整体和局部,特别是在专科医生里面,容易把它忽略掉。我作为皮肤科医生在临床中体会特别深刻,很多皮肤科医生没有把整体的情况考虑到,只顾皮损,颜色红就是热,痒就是风,有水泡就是湿,有脓疱就是热毒,有干燥脱屑就是血虚或者是燥,有瘀斑就是淤。都是用这种方法去选方套药,导致皮肤病治疗方法及手段没有多种多样,开来开去就是那么几个方,好像是以不变应万变,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对应到,临床效果出不来。实际上很多皮肤科医生,如果不给他开抗组胺药,不给他开激素药膏,不给他开抗生素,去掉这三种西药的话,很多皮肤科医生没法解决临床问题。这是内地所谓的中西医结合的一个现状。
二、案例分享:结节性痒疹
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这是一个结节性痒疹的案例。作为一个皮肤科大夫都会非常清楚,这种病不好治,很多都非常顽固,好多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病史。典型的皮损特点是在四肢伸侧出现半球状、坚硬的丘疹,瘙痒非常剧烈,严重的可以发到躯干部、全身。这个病人病史有十多年,瘙痒非常剧烈,夜间瘙痒难寐,但是他有一些胃肠道的不适,胃口稍微不佳,关键是胃胀、心下痞满,饮食稍有不慎就容易拉肚子,肚子怕受凉,有时候又便秘、便干,舌暗红,苔白,脉弦。
患者有十几年的结节性痒疹,出现半球形的坚硬的丘疹,瘙痒非常顽固,如果从一般的中医辨证来说,很容易从局部皮损考虑它是顽湿夹瘀夹风的状态,疏风、祛湿、活血、通络、止痒,一般用这种先入为主的方法去开方选药。但这个病人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心下痞满,胃胀,有时候受凉就腹泻,有时候又便秘。如果我们从六经来看的话,很明显是一个少阳太阴合病的状态。为什么呢?它有太阴虚寒的表现,受凉就容易腹泻,胃腹怕冷,脾胃功能欠佳,同时又有少阳的热,有时候有点口干口苦,特别是舌,他这个舌有点不是很典型,有个别患者舌出现淡黄厚,如果是腹泻的话都会有点大便偏臭这些有热的表现。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心下痞满、胃胀、容易腹泻,胃怕凉,平时容易恶风怕冷,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说的少阳太阴合病的寒热错杂的状态。我们首先考虑选择的是半夏泻心汤。
这是一个整体的情况,就患者的体质状态,同时胃肠道症状,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说他认为是消化科的事,好像不属于皮肤科所管。但是对于这样的病人,我往往两者同时调理。我往往在这个时候选用半夏泻心汤,再结合局部的皮损,局部的皮损是顽固性的丘疹、硬结,可以考虑确实是有湿热瘀阻,用全虫、威灵仙通络散结止痒,枳壳行气,白鲜皮佐以清热利湿止痒。服药7剂以后,瘙痒明显减轻、心下痞满减轻,然后再做适当加减,前后大概吃了20几副药,效果非常好。
三、“脾胃受损,百病由生”,需重视调脾胃
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而我在皮肤科里用的机会非常之高,因为我们现在很多的病人都有消化系统的不适,不管是简单的痤疮也好,荨麻疹也好,湿疹也好,银屑病、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各种各样的皮肤病都有用到这个方的机会,不要认为这些消化道的疾病跟皮肤病毫无关系,实际上是相当有关系。患者这样的皮肤病反复发作,之所以久治不愈,跟他的体质有很大关系。而他的体质一部分是来自先天的,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后天的,饮食、生活方式的失调,往往导致脾胃系统的损伤。
李东垣说:脾胃受损,百病由生。他非常强调脾胃系统的正常。那么很多疾病,其实都要从脾胃系统调治,脾胃系统未调好,很多的疾病很容易反复发作。不单在皮肤科里面,我跟师过河南的李振华教授,他是首届国医大师,他说很多病都是从调中焦脾胃着手,包括他治疗很多的中风、眩晕,包括心脏病,都是从调脾胃着手,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经验。
而我在皮肤科里也发现,很多皮肤病反复发作,当他的脾胃系统不好的时候,很容易导致皮肤病久治不愈。兼顾了脾胃病的调整,它往往看上去没有治皮肤病,而皮肤病得到明显的缓解甚至稳定,这个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来抓这个半夏泻心汤,我们说它是少阳、太阴合病的方。为什么?方剂书上把它列为调和剂、和解剂,归为肝胃不合,实际上就相当于六经里面所说的少阳、太阴合病的状态,道理是一样的。你用脏腑的表达方式说它是肝胃不和、肝脾不和,你用六经的表达就是少阳太阴合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四、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
这样的话,我们来看看它主要的临床表现。我们现在很多人肠胃系统都是这个问题,首先容易胃胀、心下痞,所谓心下痞,就是似痛非痛,按上去,它是“按之濡”,它按上去不像结胸病、大柴胡汤证一样,按上去“心下满痛”,不是这样子,它按上去是软的,重按则觉胀闷不适的感觉,这是一个症状。另一个重要的症状就是患者自己老是觉得胃脘心下部位胀的很厉害,饱胀感,严重的时候感觉稍微吃一点东西就觉得很有饱胀感,甚至胀到咽喉部位,觉得东西下不去,这种心下痞满、胀满感非常突出。除了这个症状之外,患者往往还有一些寒热错杂的症状,脾胃虚寒,就往往表现为患者的整个体质来看,像一个脾虚寒的状态,容易拉肚子,手脚一般偏凉,肤色一般偏白,胃腹怕凉,哪怕是夏天中午休息的时候,他喜欢在肚子上盖一块毛巾,不盖他就容易受凉,一受凉他就容易拉肚子,吃点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说吃点辛辣的他就容易拉肚子,吃点油腻的也容易拉肚子,但是往往拉肚子的时候大便偏臭。
如果自始至终大便都不臭的话,那还是不是半夏泻心汤证啊?不是的,变成纯虚寒证的了。纯虚寒证是理中汤证,这是理中汤证和半夏泻心汤证最突出的鉴别要点。在理中汤和半夏泻心汤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状态,那就是连理汤证,就是理中汤加黄连。它也是夹有一点热,但热没有半夏泻心汤那么严重,而虚寒更严重,所以这三个方之间我们要做一个辨析,很多人辨析不清楚,本来该用泻心汤的,他用了理中汤,本来用连理汤的,他用了泻心汤,这都不合适。所以这种湿热和虚寒兼夹的状态就是半夏泻心汤的状态。
我们在拿它治疗皮肤病的时候,可以根据皮损的情况适当的加减一些药,比如疏风的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祛湿的像白鲜皮、地肤子,连翘。如果是病情比较顽固的可以加全虫、蜈蚣、威灵仙、皂角刺这些,如果是气滞比较明显的,可以加橘枳姜汤,橘皮、枳实这些行气药,这些加减变化是非常多的,如果有明显的反酸可以加一点瓦楞子,这都是可以的。有些甚至明显的胃部有振水音的,一压它胃里面晃当晃当的响,就像空瓶子里面有水一样,说明里面有水饮,这里往往可以加大剂量的茯苓,都是效果很好的。
前面我们讲完了“局部整体勿相忘,整体得调患得平。”后面将会讲“无症奈何难辨识,需责四诊未曾精。”敬请期待下回分享!
整理:田凤杰柏彩宝张庆红钟成邹琦曾楚欣
校对:刘美方孔钧
本文根据欧阳卫权老师年4月香港讲课整理,感谢欧阳卫权经方工作室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
版权申明
版权归欧阳卫权经方工作室所有,个人转载不受限制,未经原作者允许,不能重新发表于任何个人或机构组织的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wuh.com/yfzs/11637.html